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健康 > 正文

中医是指哪几个?

2023-01-12 20:44:21  来源:网络   热度:

一、中医是指哪几个?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第一个名字是歧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名字叫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名称唤杏林。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名字称悬壶。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二、为什么中医叫中医?

“金元四大家”将中医系统分成了四大学派,分别为: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刘完素(公元1100一1200),字守真,河间人,故世称刘河间,北宋末至金章宗年间,因母病不治发愤学医,从《内经》病机19条阐发病多从火化,故称为火热派的代表人物,药喜用寒凉,对后世温病学派影响较大。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河间六书》等。

张从正(公元1156一1228),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私淑刘河间,但治病以攻邪为主,对汗、吐、下三法有独到见解,成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传世之作有《儒门事亲》等,因其善治急证,故推为四大家之首。

李杲(公元1180一1251),字明之,号东垣,河北真定人,师从《医学启源》作者,易水学派创立者张元素(字洁古)。注重脏腑功能的调节,而以脾胃为中枢,成为脾土派的创始人。传世有《脾胃论》等。

朱震亨(公元1281一1358),字彦修。骛州义乌人,因其居前有一溪流,名丹溪。故世人尊其为丹溪先生。学术观点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之法,被后世视为滋阴派创始人。传世之作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等。

中医源于圣人

传统观点认为,中华医药知识是伏羲、神农、黄帝等上古圣人传下来的。《淮南子》、《通鉴外记》就提出,“圣人出”才有“医方兴”和“医道立”;唐代医学家王冰认为中医学是“三圣(伏羲、神农、黄帝)道”。

因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早期医学经典才会托名上古圣人之名。这样的传说也非常多,如伏羲画卦,才有了阴阳学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了中医的药物学知识;黄帝与天师岐伯问答,始有《黄帝内经》。

三、带你重新认识中医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句话深入人心,但我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中医治本,疗效很慢。在读完《走进中医》这本书后,提升了我对中医的认识,在此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来看看病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有很多病毒,微生物,其实每天我们都在和外界邪淫作斗争,在这里我把它称之为人体系统与外邪的战争。

而战争结果无非两种:战胜或战败。胜则健康,败则生病。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病因,无非两种情况:

①外邪太强,以至于人体系统处于动态平衡时也难以招架。

②人体系统太弱,导致一般的外邪都能侵犯它,从而生病。

这也是为什么在同一个环境下,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则不会,人体系统强弱不同,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免疫力,抵抗力,这些词在中医上被称为正气。正气充足,则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强,不容易生病,正气不足,则容易被外邪侵犯。

这就决定了 中医治病的思想:祛邪和扶正。 正气充足,但是邪气过盛超过正气,人就会生病,正气不足,小于正常水平,那么一般的外邪都能入侵人体,导致疾病。

中医治病思想最核心的是:辩证,整体,认为人生病不是局部一个地方的原因,而是整体平衡被打破的结果。通过虚实表里寒热,找到生病最本质的原因,从整体上调理身体,使之恢复动态平衡。

2.1正气具体指哪些物质

中医认为人体有5种基本物质,分别是:元阴,元阳,气,血,津液。分别藏在肾,脾,肝,肺,心中,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元阴,元阳:

由精子和卵细胞组成,它们是人体最原始的能量,对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起着决定性作用。元阴元阳统称肾精,我们经常听到的肾虚就是这两种物质虚。

②气:起着推动元阴元阳(效能)的作用,将效能传输到身体各个地方。

③血:是气的载体,如果把气比做人,那么血就是搭载人的小车,使气更好的运输效能。

④津液:由津和液两部分组成,具有流动性,起到润化,传输物质的作用。

这五种物质,好比五个淡水湖里的水,在某一时刻,其物质总量是固定的。五脏好比这5个湖泊,用于存储这些能量。

我在这里要谈一下中医五脏与西医五脏定义的区别:中医讲五脏六腑是从它们的功能入手的,从整体出发,一个脏即一个系统,比如一个医生说脾脏,他不是单一说这个器官,而是与脾脏有关的这个消化系统。

西医的五脏六腑则是单子器官。打个比方,一个人有尿频尿痛的症状,找中医看,会说是肾脏的问题,西医则会说是膀胱。

那么,人身体好坏是一成不变的吗?

当然不,人每天进行生命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五种基本组织会动起来,有消耗,有增加。比如饮食,运动,基本物质会参与到这些运动的过程中,气,血,精,津液都会有所改变。

我们常听到的肾虚就是在说肾精不足,气血两虚,就是说气和血不足。

2.2中医说的六淫外邪

风,寒,暑,湿,燥,火,在中医上被称为六淫外邪,这六钟邪侵犯人体,会引起人生病。

这六种邪往往不是单子侵犯人体的,比如风寒,就是风和寒两种邪,还有热寒,暑湿等等。

总结:当正气不足时,或者被外邪打破身体平衡,都会引发生病,这就是中医讲的生病的原因。

中医看病有它自成体系的一套:望闻问切,而且非常科学。

神医扁鹊给齐桓公看病的故事,耳熟能详。四次见齐桓公,说他身体有疾,但是每一次齐桓公都没有听进去,最后一次见时,扁鹊心里清楚,已无法医治,就悄悄溜走了,后来齐桓公果然病殃。

中医高手仅仅通过望诊就能查明病情,神医扁鹊就是一个例子,那么,它是怎样判断出齐桓公有病的呢?

3.1中医有理论

这就要说到中医里面的一个理论: 藏象理论。 古代看病是没有检测仪器的,医生依旧能把病看的明明白白,这是因为,虽然人体内部看不到,但是它会通过人的外部特征,症状变现出来。

比如有一句话: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睛,这句话说的就是,看一个人的眼睛,就能看到五脏六腑。

同时看形态和色泽。形态即高矮胖瘦强弱,色泽即面部的颜色和光泽。中医认为形态,色泽是由体内五种基本物质的强弱影响的。五种基本物质又藏于五脏六腑中,间接反映五脏六腑的内外情况。

与此类似的理论还有:五脏在体理论,五脏在液理论,五脏开窍理论,五脏在志理论,这里不做深入展开。见图如下:

我们只要观察面,爪,唇,毛,发就能反推五脏的好坏,通过舌,眼,口,鼻,耳的功能好坏,考察五脏情况。

3.2中医有原则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能初步定位疾病的位置,此外,病人一定还伴有某些症状,中医通过虚实,表里,寒热这些原则,则可以对症状进行判别,诊治。

虚实: 虚就是是我们前面讲的正气不足,实就是外邪入侵。比如常说的虚火,就是阴虚,体内阴不能抵抗阳造成的。

表里: 外邪入侵时,人体系统会与外邪展开一场战争,将人体系统分为三层,由外到里依次称为:太阳,少阳,阳明,表里,即战争发生的地点。当外邪在太阳处时,我们说是表证,外邪在阳明处时,叫做里证。

寒热: 生病时感受到热或者冷,伴随有热的症状,比如上火,口干舌燥,还是寒的症状,小便清长,怕冷。

这些症状都是人体五脏失衡所表现出来的,但不同的原因可能会有同一种症状。比如气郁和肺部有热都会产生消化不良的症状。这就需要中医辩证的诊治,抓住那个最本质的问题,最核心的矛盾进行医治,以恢复身体动态平衡。

所谓温病多见体内火气大,烦躁不安,尿黄,体内有热,所以喜食冷饮。寒冰症状与之相反,火气不足,怕冷,尿清,大便稀,喜欢热饮。

不管温病还是寒病,我们发现,人体都有一个自我调节功能,体内有热,就喜欢冷饮,体内有寒,则喜欢热食,这与中医说的人体系统有自愈功能完全符合。

4.1常见的温病可分以下几种:

卫分证: 肌表防御功能被打破,散热功能失调引起。

气分证: 人体新陈代谢亢奋,体内产热过多,且大于散热,引起机体失衡。

营分证: 新陈代谢过于亢进,造成一个后果就是,体内阴液(包括元阴,津液,血)进一步消耗,使人体正气不足。

血分证: 营分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尿血,便血,吐血,这时身体阴液已要耗尽。

根据刚才讲的表里,我们发现:卫分和气分为表征,体内有热,但是都在肌表,这时治病的原则以散热为主,后两种外邪已经到达人体内部,使阴阳失衡,此时要以扶正为主,散热为辅来治疗。

4.2常见的寒病有:

这里主要分享由受风寒暑引起的感冒:

风寒表证: 毛孔闭塞,肌表气血凝滞引起的闭塞,无痰,头痛发热症状。

对症:辛温发汗达

辛具有开通发散的作用,温有发汗的作用,主要以祛除体表风寒为原则来治病。

风热表证: 风引起人体毛孔闭塞,头痛无汗,热引起口干舌燥,面红目赤。

对症:辛凉发汗法

辛对风,凉对热,达到解表发汗,去热散热的功效。

不难发现古人治病的原则是非常科学的,根据外邪的种类,表里关系,辩证治疗。

还有几种因为人体正气不足引起的感冒,在驱邪与扶正中,务必要考虑谁是主要矛盾,比如一位病人感冒病症伴有四肢冰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溏泻等阳虚症,则治疗应该以补阳为主。

根据正气不足的分类,其余还有:滋阴发汗,益气发汗,补血发汗。

说起健康,听到最多的一个词~亚健康,那么何为亚健康?就是到医院检查不出什么毛病,身体就是有那么一点不舒服。用中医解释:人体五脏六腑系统已经失衡。

与其把自己的健康全全交给医生,不如提升自己的医学常识,做自己的医生。

我们上面谈的中医五脏理论,虚实,表里,寒热,只是中医基础的一些知识,看了这些,我们当然还不能给自己诊断,开药。

真正在外对于一个爱好者来说,可以通过饮食和情绪来调理自己的身体。通过自己行动来调节身体的,我总结如下:

5.1.食物有四性,五色,五味:

寒热温凉四性,五脏与五行,五色,五味一一对应,见下图:

5.2五脏与五志对应关系如下:

举个例子:一个长痘痘的人,可能是肝火旺盛,肝属木,主疏泻,是将军之官,而脾属土,是仓库管理员。根据五行相克,木克土,肝不好了,自然向脾出气,引起脾胃也不好。这时饮食不仅要吃绿色,疏通肝火,而且要易于消化。肝在情志上与怒对应,不难发现,肝火旺盛的人易怒,发怒反过来也容易伤肝。

中医是一门非常科学的理论,来自于中国哲学,它注重辩证,整体,阴阳,强调人体自身修复能力,中医的目的总是使机体恢复动态平衡。

中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非一般人能做中医。古代有一位医生这样说: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与之疾病。可见中医与大自然的关系之近,它来自于自然,而人也在自然中,所以说它非常科学。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积几千年来之大成的文化瑰宝,我们应当珍惜。

很多人认为中医玄乎,我认为这种现象由两种原因造成。第一,我们缺乏对中医的认识而且还丢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了解还喜欢人云亦云,没有思考力,轻易的评价好与坏。

有一个人因为一次看中医没治好而全盘否定中医。我想说,治病不是医生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方面因素起着作用。这个医生也不能代表中医学,正如我们每一个人的好坏不能代表中国。你不能来中国遇到一个强盗就说中国人都是强盗,更不能还没来中国,听到身边的人说中国人怎么怎么不好,就跟着吆喝。

第二,中国很多伪中医正在败坏中医名声。这是很让人心寒的一件事,同时我们反思,还不是因为国人自身缺乏中医常识,才会被骗。一些人生病后在西医院看不好了,才去找个中医,死马当活马医的治几下,治不好,然后还可以人云亦云的叫骂几声,中医坑人。

正如我们文章前面讲的,如果药对症的话,几副药吃下去会有明显的好转,而不是那些伪中医说的,要吃几个月,甚至更久,药对方,病自然好,药不对方,反把身体吃坏。

回到思考力这个话题,我们大多数,都在随大流,渐渐失去自己的主见。我们喜欢接受结论,而不喜欢思考,比如:为什么说长痘不能吃发物,为什么说是药三分毒,又为什么说补血要补气?正是因为不了解原因,才会去既相信又不敢相信中医,胆小,怕被骗,不信任,然后随大流的往中医泼一盆冷水。

读完《走进中医》这本书后,我在此号召大家:提升思辨能力,了解中医常识,做自己的医生。中医真的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将目光收回来,看看我们中国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