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性健康 > 生理疾病 > 正文

我有恋老情怀,要怎样走出阴影?

2023-01-14 02:59:35  来源:网络   热度:

我有恋老情怀,要怎样走出阴影?

恋老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什么,原来信息不发达,不知道什么,现如今网络时代,才知道恋老的大有人在。恋老可能原因很复杂,一般来说,恋老是人生一段感情缺失,角色缺位所造成,有的与生俱来,有的后天形成。

恋老并没有什么见不得阳光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长得帅,生得漂亮,有气质有内涵都会得到大家的喜欢,长像平平,心地善良也会受到大众的喜欢。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你只是有这个偏好而已,也属正常,不要给自己什么压力,心里也不要有什么阴影,摆正态度,不要迷恋,把你的心思用到工作中,多爱你的家人朋友,那样你就不会纠结了。不管你喜欢什,爱什么都去尽情享受吧!最后给恋老的朋友一句忠言:我们都是地球人,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以神密的,你看人家优秀同时,别人也会觉得你很棒

个人观点,希望广大网友讨论点评。

心理作用会导致生理疾病么

心理作用有没有可能引发生理疾病?答案是肯定的。

1998年11月12日早晨,美国田纳西州华伦郡的一所中学响起了警报声,救护车和警车闻声赶到,将100名学生和教职员工送进了医院。这些人都认为自己中了毒,向医生描述说自己浑身乏力、头晕、恶心、呕吐,甚至喘不过气来。其中38人病情严重,当晚不得不留院观察。与此同时,警方迅速将医院查封,并请来有关专家对医院的空气、水和物体表面进行了采样,但化验结果均为阴性,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物质。

调查发现,事情的起因来自该校的一名女教师。她上了15分钟的课后突然闻到一股类似汽油的味道,并很快出现了头疼、头晕、恶心等症状。紧接着她班级里的其他几名学生也相继出现了类似症状,并迅速蔓延到整个学校,得病者甚至包括一名前来接孩子回家的家长。

5天后,那100名病人均恢复了健康,也没有留下明显的后遗症。于是学校决定复课。谁知复课当天又有71人出现了同样的症状,校方不得不再次拉响警报,将这71名病人送往急救室。田纳西州政府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决定向联邦政府求救。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立即派专人来到田纳西,对病人进行身体检查。专家们在第一时间采集了病人的血样和尿样,逐一排查所有可能出现的有毒化合物和化学杀虫剂,尤其是多氯联苯(PCB)、百草枯和水银等常见的有毒物质,但一无所获。

与此同时,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则担当起了调查学校环境的任务。他们组织各行各业的专家,仔细检查了学校周边的工厂的排污情况,以及学校周围的空气质量,同时对学校本身的建筑材料,供水系统,排污系统,垃圾处理系统进行了排查,甚至通过钻孔的办法研究了学校周边的土壤和地质情况,结果也是毫无头绪。

一个月之后,几名心理学家来到学校,给学生们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自述中毒的学生当中,女性占了69%,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曾经亲眼看到过旁人中毒后的样子。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大多数中毒患者都自述闻到了某种异常的气味,但他们一共使用了超过30个形容词来描述这种味道。

一年之后,也就是2000年1月,参与此事的科学家们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对此次事件做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他们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群体癔病”(Mass Psychogenic Illness)事件,病人并没有接触到任何有毒物质,而是受到了某种强烈的暗示,从而产生了上述那些中毒症状。

这个看似十分荒诞的解释其实是有道理的。科学家早就知道,人的心理作用会对身体机能产生显著的影响。事实上,众所周知的“安慰剂效应”的原理就是如此。安慰剂的英文Placebo来源于一个拉丁词汇,意思是“我会高兴”。无数事实证明,如果医生告诉病人某种药有疗效,那么即使它根本无效,也会有相当比例的病人的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1961年,有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反安慰剂效应”这个新概念。反安慰剂的英文Nocebo也是来自拉丁文,意为“我会受伤”。从这两个词的拉丁文原意就可以看出,这两个概念是互补的,两者的差异在于一个会产生正面效果,另一个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家们对“安慰剂效应”研究得很多,因为这是区别一种药是否真正有效的试金石。任何新药都必须经过随机对照试验才能判定是否有效,原因就在于此。相比之下,“反安慰剂效应”则研究得很少。但是这次田纳西中学集体中毒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因为这类事情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先不说对受害者身体的伤害,就拿经济损失来说,此次事件占用了当地医院178个急诊室床位,出动了8批次救护车,仅这两项就花费了93000美元,后续的检测费和专家的人工费更是无法计算。如果早一点发现真正的病因,就会减少很多损失。

问题在于,因为人道主义的原因,“反安慰剂效应”很难进行研究。目前最有价值的进展来自新药的临床试验,因为临床试验必然涉及到副作用。研究显示,如果医生们事先告诉志愿者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那么大约会有四分之一的对照组的志愿者报告说自己感觉到了副作用,虽然他们服用的是完全无效的安慰剂。

与此类似,大约有60%的癌症病人在接受化疗之前就会感到恶心,这也是“反安慰剂效应”在作怪。

“反安慰剂效应”往往会让医生处于两难的境地。按照规则,医生必须事先告诉病人某种药的副作用,但如果直言相告,却会增加副作用的几率和强度。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医生们必须掌握同病人讲话的技巧。

当然,最终的解决方案取决于对“反安慰剂效应”发生机理的研究结果,但我们还需耐心等待。

会的身体的疾病80%是有心理原因造成的

当然啊你应该心里想我没有生病

一周热门